我的“中国梦”、“教育梦”朱秀明:我的“中国梦”、“教育梦” ——观看《正道: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视频后有感 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的我们在不断的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和理念,通过认真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内涵发展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一个影响深远,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增强深化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由外延到核心突破的关键环节。在我看来,素质教育是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能真正的得到充分的、个性的、自由的发展,这几个方面的发展又应该摒弃以往的以分数论英雄的终极目标。
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未来更应该作为重中之重,优化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教育应该成为未来成人、成才、成长、成功的途径和追求,帮助人实现梦想,因为有梦想就有未来,没有梦想,就意味着没有憧憬,没有希望,没有向往,甚至是没有了追求。但在希望、憧憬、追求、梦想面前,我还感到一丝的不安,这种不安来自于自己当下所从事的教育,与教育的本质真的吻合吗?本应是学生成长乐园的学校真的是学生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吗?曾经有人说学校是当下不可多得的净土,但是如今这块净土还真的是一尘不染吗?
当下的教育——一个很显见的弊端就是急功近利,处处以世俗的标准衡量自己的成败得失,处处以功利的目光打量一切,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校长和学校的评价都是按照功利的标准。老实说,这个标准很大程度上是非教育的、畸形的以及被异化的。这种“异化”现象的出现,给孩子身心加重了负担,也让一线工作的教师不堪负重;分数俨然成了学校的政绩工程,孩子的全面、个性发展倒是次要的;教与学,原本是一种艺术性的交流和享受,如今却成了许多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教师不敢把课堂放手给学生,是怕他们钻研不透,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还是教师讲的全面,讲的透彻。所以没有学生活动,没有学生提问,没有学生讨论、质疑。学生就像一只只鸭子,吃不进也得填进去,灌你没商量!自习课不敢放手给学生,怕弄得班里很乱,领导怪罪下来扣分,所以学生就像一个个被捆扎的稻草人,只得静静地呆在自己的位子上。于是,教室没有学生活动,课间看不到学生运动,学生的吃、住、行几乎都在教师的“关爱”之下。
当然谁也不愿意承认我们是伤害者,因为我们是爱学生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种种现象的背后,都有我们教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身影。谁不愿意放学后马上回家?谁不愿意少批改一本作业?谁不愿意星期天休息?谁不愿意课堂少讲一分钟?几乎所有的行为都出自于教师善意的目的,出自于教师的责任心、出自于对学生的爱。但事实上却做出了既牺牲自身利益又伤害学生的事情。
我们在“爱心”的幌子下,做出了怎样的事情?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学生的休息无法保障,学生的兴趣从不关注。长此以往,教育怎样发展,学生怎样成长?如今,在我们的校园里,有多少学生是在快乐地学习?有多少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多少学生眼睛没有近视?有多少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有多少学生在重负下痛苦的煎熬?学生的健康在哪里?心理健全在哪里?人格成长又在哪里?我们到底是教育的功臣还是教育的罪人?这是不是近年来各地不断有学生自杀轻生的原因之一?
我梦想中的教育——教育使人变得聪明,让人享受幸福和完成生命的过程。教育应当为孩子的学习创造愉悦、幸福的环境,注入快乐、梦想的元素,保持率真、自然的天性,不断提高孩子的幸福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欢乐”。对孩子而言,学习的过程也应当是幸福快乐的,是应该用来享用的。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对孩子前途的美好向往,对老师人生的意义追求;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追求幸福,享受幸福,回到原点,回到对生命的关注。这,已经成为我们的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在坚持中发掘教育的意义,在意义中衍生出工作的乐趣,在乐趣中承载生活的快乐,在快乐中成就人生的高峰。
当下的学校——过分考虑家长或社会对升学率的要求,简单迎合家长和社会的喜好,把本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让学生“自主、快乐、健康”成长的教育场所,变成了急功近利的让教师感觉苦、学生感觉累的机构。有人曾这样描述当今中学生的生活:他们,是披星戴月的一群,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他们,是艰苦忙碌的一群,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从课内到课外,总是埋首于课本、作业之中;他们,是清心寡欲的一群,娱乐、兴趣、生命、理想、一切都遥不可及,他们的视野之中只剩下两个字“成绩”。面对他们困倦的面容,疲惫的眼神,我们是否应该追问:难道,这就是教育吗?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鲜红的录取通知书,而应是捧上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应该是追求每一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我梦想中的学校——一定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与众不同让人生出彩,让梦想成真的地方,应该是能让每一个从那里走出去的学生,在漫长的生命途中时时驻足回望的,是能让学生有一种精神归属感的。它会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回忆,当孩子离开这所学校时,带走的不只是高分数,还有精神的成长,美好的记忆;好学校是成就伙伴的地方,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是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一定程度上说,学生在同伴身上学到的东西可能比教师那里还要多;好学校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学校是师生成长的乐园,是教师和学生梦想起航的地方、理想生成的地方;学校将成为师生的精神乐园、同伴友好交往的场所,在这里,师生没有烦恼,没有世俗的偏见困扰,没有浮躁的气息笼罩,没有恶、没有假、没有丑、没有铜臭、没有歧视,有的只是书声、歌声和笑声,有的只是知识、圣洁和高雅,有的只是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快乐。和谐相处,教师每天收获的,更多的是孩子们的乐趣。
当下的教师——把教育堕落为教学,教学转化为知识传输,知识传输恶化为灌输。学校只是知识学习班,不培养学生只训练考生;教室异化为知识“训练场”,奴性“驯化场”、青春“屠宰场”;同学成了“同听”,学习,只有“学”而没有“习”,只有“知”没有“行”,更可怕的是,放眼望去,中华民族的未来几代人,都被“圈养”了。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适应个性;既要让学生得到发展,又要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教育的公平,是使每个学生受教育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而现实是,我们用多数人的失败换取少数人的“成功”,埋下的却是未来失败的种子,同样的标准,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进度,同样的要求,教育成了生产标准件的流水线。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关注生命,现实是,不少人以教育就是传授知识,就是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只要学好知识,成绩好、名次高,就是成功,就是好教育。只有当孩子离家出走,心理疾病严重了,才会有一点反思和悔意!现在的教师非常可敬,但也相当的可悲。可敬是因为工资不高、地位不高,还很辛苦。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段话来概括当今教师的状况:“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猫头鹰还晚,干的比驴还累,跑的比马还快,吃的比猪还差,态度比孙子还好,名声比汉奸还差,催作业比黄世仁还狠,赚的比农民工还少,责任比主席还大,说起来比谁都好”。这段话看似有些荒诞,却道出了今天教师的无奈,当今教师这个群体的素质不能说最高,但应当是最高之一,可悲的是因为我们既是教育悲剧的受害者,也是教育悲剧的制造者之一;教师的职业理想被社会绑架,而且很多教师还积极参与绑架活动,很多教师身在苦海,却不愿自救,甚至当救援到来时,还振振有词,拒不接受;一些教师满足于教育就是教学,这是导致教育没有了专业权威,教师不被社会尊重的原因之一。
我梦想中的教师——是乐教善教者,教师不再为生活,住房,子女就业等烦恼,解除一切后顾之忧,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不再为权力、金钱、利益等困扰,认为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顺利升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让学生体会学习与生活的愉悦,培养学生对万物的好奇与兴趣,过与其年龄相称的快乐学习生活。教学要使人成为人,成为他自己,促进人的发展。教师把教学变成研究,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寻找学科教学中的育人因素。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也是终身的追求。
当下的学生——现在学生,在应该干这事的时候却干了那事,在不该干这事的时候却不得不干这事。这样的人生轨迹,对教育而言是无奈,对人生而言是不幸,对社会来说也不是好事。以苦学为价值取向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最好的注脚。一个“苦”字道出了孩子学习生活的全部:“领导苦领,教师苦教,家长苦帮,学生苦学”。苦海无边,何时才能回头是岸?这样的教育观、学习观,己经深深沉淀于我们民族的思维核心中,使得一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学习的过程必须经历磨砺,必须苦学,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上人。如果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于是乎,家长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进行各种各样的特长培训,找来大堆的成才宝典,为的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老师呢,给学生布置超常规的作业量,任意加深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提高教学的难度,把知识一股脑塞给学生。家长和老师自以为这样做,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恰恰相反,这些都强化了孩子厌学的情绪,扼杀了孩子学习生活的幸福感,现在的学生十年寒窗“寒”在没日没夜的补课上。孩子的梦想从小就被扼杀在反复的作业、考试之中。孩子上幼儿园就开始补课,一直补到高中毕业,到大学却轻松得不得了,于是乎也就出现了“幼儿园变小学,小学变初中,初中变高中,高中变大学,大学变不学”的怪象。
我梦想中的学生——让每一个人在他最适合干什么的年龄就去干什么,让学生成为学生自己,首先成为成长中的人,其次成为富有个性、富有梦想、富有激情的发展中的人,再其次,成为正常健全的人。让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在自由、自主、个性的学习环境下,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生活应丰富多彩,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协调发展;学生不再为分数而学,脱离分数的困扰。
当下的家长——对孩子学习方面的要求是严格和严厉的,但在品德修养、个人能力方面的培养却是欠缺的。孩子只管学习,不问其他,只要成绩好,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这种过分的溺爱、频繁的干预、过度的保护,导致我们的孩子无情,并且无能。他们自私,不懂得感恩和尊重别人,不懂得宽容和谦让,面对困难,他们更缺少勇气和办法。面对这些无法独立的孩子,足以引起家长们的深刻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费尽心血,可孩子们不领情?如果能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也许就有了答案。他们也特别想做好孩子,特别想有上好的表现,得到家长、老师和周围人的肯定。但由于各种原因,事情没有做好,对此,不同的家长态度会各有不同,有的居高临下地指责斥骂,有的心平气和地帮助分析原因,给予鼓励,不同的对待方式,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尊重、理解、宽容、鼓励才是我们应该提供的教育方式。
当家长过分强调独生子女的“以自我为中心”,把甜蜜当做成长唯一的营养,把溺爱演绎成父母情感的全部的时候,孩子道德缺失、诚信不在等问题便频频发生,教育又成了众矢之的。很多家长错误地理解孩子的“个性发展”。把“个性发展”理解成“任其发展”。生怕孩子在生活中“吃亏”,便处处干预孩子的玩耍、交际,甚至助长孩子戾气,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霸道、偏激、甚至暴力,还有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回到家里上网玩游戏,不好好学习,担心假期不补课孩子玩野了,恨不得学校成为一个大幼儿园,希望老师把孩子全管起来,另有部分家长,没有把教育看成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的事儿,以为把孩子送进了名牌大学,父母就大功告成了。当下,“智商过分发达,情商极度缺失”,是中国很多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的真实写照,不少学生的智力堪与家长PK,却常因人际交往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等原因难以健康成长,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我梦想中的家长——家长首先必须解开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结,摒弃“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精美化教育理念,解放思想,解放孩子,还给他们“快乐的童年”。
当下的社会——资讯非常发达,假如学校、教师处理事情的方式稍有不妥之处,旋即便可能在网上被批露,进而遭受到社会各个群体的攻击。“吊瓶班”、“营养餐缩水“、“奥数叫停”等事件成为近几年教育热点,各大媒体众口一词地口诛笔伐,着实让教育部门防不胜防。网络、媒体追求的仅仅是新闻的嚎头,仅仅是事件的热闹,很少有人对教育事件背后的苦衷进行深入的跟踪与剖析,人们只关注教育现象,却忽略了对教育本质规律的探讨。很少有社会媒体揣着公义、责任为教育事件追根溯源,为学校、教育、教师呐喊助威,只要稍有不如人意的事件,总会有一种声音在质疑:“教育到底怎么了”?言下之意,就是教育工作存在很多问题,种种事件皆是教育的失败。在种种议论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对学校教育过高的期望,是过于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当全社会都跟着高考指挥棒前进的时候,分数便成了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教育便迷失了其育人的功能,而成了生产“考试分数”的工厂。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因其过程慢,所以难免出现磕磕绊绊。或许因为教师语言表达欠妥,行为失当,就可能招来投诉甚至谩骂;或许因学校的做法有损其他行业的利益,就可能受到社会的举报甚至是惩罚;或许因学生的分数暂时上不去,就可能让人们质疑学校误人子弟;或许因学生的行为失雅、道德缺失导致学校被曝光,但责任却一股脑地推给学校,归咎于学校没有教育好孩子。同样,或许因为区域教师待遇差别,部分教师“孔雀东南飞”或是“改弦易帜”;或许因教师难以享受职业幸福,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工作消极;或许因工作繁重、压力太大,很多教师无法选择坚守与奉献,无法一心一意谋求专业发展。但是,少数社会媒体往往为吸引眼球夸大其词,在报道中把教育“妖魔化”一一让教育承担“无限责任”,却从不分析事件或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促使这些问题得以解决。由此形成的社会压力,却使得广大教师背负更沉重的精神负担,其结果自然又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我梦想中的社会——将真正形成尊师重教之风尚。政府和社会将有足够的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摆脱分数的困扰,丰富教师生活,校长将不再为钱而奔波,不再为经费而烦恼,不再为安全而提心吊胆,不再为师资匮乏而殚精竭虑,不再为生源而煞费苦心,教师不再为职称而处心积虑,不再为升学指标而苦不堪言,社会将大力支持发展教育,政府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交通问题、饮食问题等将得到有效解决,切实减轻教师的额外负担,不属于教师“本分”的工作坚决不要教师做,可做可不做的工作尽量不让教师做,把有限的时间还给教师。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学生、研究教学;全心全意地研究和解决有关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高的问题。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让我们的教师不在抱怨和彷徨,能有学生成长的喜悦和教育功德的分享;有一天,让我们的学生不在痛苦和迷茫,能有个性的阳光和快乐的成长,有一天,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一方池塘、展示的天堂;有一天,让我们的教育不再遭人诟病,而是重返自然,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成为师生幸福、民族振兴的希望!
总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这是我们的教育梦,是我们气势恢宏的“中国梦”的一部分。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育人质量,从而造就无数有远见、有胆识、有智慧、有爱国情操的公民,则“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壮观美景必然会出现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教育培养着、感召着、团结着、凝聚着向梦想的地平线奔跑的“少年”。这是教育的使命,教育的自豪,更是教育的梦想! (作者:朱秀明,丹江口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丹江口市心理学会副会长。) 上一篇: 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