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父母格局之思维2

2019-06-21 10:48浏览数:40 

76   2019年6月20 思维:有些事没有想象中美好,但也不会很糟糕2   

    大家好!每周四晚相约水都家长大讲堂,我是讲师计霞。今天是2019年6月20日,是我们网络微课的第76次课程,今天我们继续给大家分享思维:有些事没有想象中美好,但也不会很糟糕。

经历失败,也可以成为你的亮点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愿意看到孩子失败,不管是游戏还是考试,还是参加各种竞赛,总是想办法让孩子赢。但是,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成长并没有太大的好处。

其实,失败比成功要好得多,让孩子经历失败,比经历成功更重要。或许有父母会说:“人人都希望成功,成功才是一个人优秀的标志,怎么能让孩子经历失败呢?”“让孩子经历失败不会打击他的自信吗?”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是否经历失败并不是重点,关键在于他们对待失败的态度。如果孩子太在乎输赢,那么一旦失败就会丧失信心;如果孩子把失败当成耻辱,那么一旦失败就会承受不了打击;如果孩子把失败当成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那么就会逃避和惧怕失败。

其实,失败并不是耻辱,更不是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美国人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发现那些成功的人也是经历失败最多的人。就算是世界上最卓越的人才,失败的次数也并不比成功的次数少。


只要孩子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失败,那么它就不只是人们迈向成功应该付出的代价,更是人生道路上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当孩子选择积极乐观地面对失败的时候,失败就会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亮点。这是因为,失败可以让人们吸取更多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还可以让人不断反思自己,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

有一个人从小就“非常倒霉”,厄运和失败总是伴随着他:父母未婚生子,把他抛弃了,而他只能被送入孤儿院;他努力地学习,想要做一个优秀的人,可从小学到高中,不管他怎么努力,成绩水远也进不了前十名;只要参加比赛,他一定是输的那一方;后来他高考落榜,只能早早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求职时也屡屡被淘汰。

从小到大他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别人都觉得命运太捉弄人了,可是他却非常乐观,总是笑着和别人说:“虽然我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是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有人不解地问他到底学到了什么。他却轻松地回答:“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当我学到所有失败的教训之后,就不会再失败了。这些失败的经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亮点,让我逐渐走向成功。”

所有人都觉得他是自我安慰,是十足的阿Q精神,但是事实证明,他所说的并没有错。在他28岁的时候,他终于赢来了自己的机会和成功。因为他在求职时被淘汰过无数次,所以懂得如何应对面试官的考验以及许多突如其来的难题,最终被高分录取。因为他曾经有过诸多失败教训,凡事都能考虑周全,所以为公司避免了很多可能发生的损失,所以受到了领导的重用。更因为他失败了无数次,所以非常珍惜这次得来不易的机会,在工作中尽职尽责而被多次提拔,从此事业和人生也开始顺风顺水。

尽管没有人愿意让孩子面临失败,但是失败总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失败也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和心态来看待失败。就好像你不小心掉入池塘,弄得浑身湿漉漉,但说不定上岸的时候,口袋中或许会装进一条鱼呢。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大格局的思维,不要为了失败而伤心难过、自暴自弃,而是教会孩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失败,吸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那么孩子就不会把失败当成是耻辱,孩子经历的失败就会成为他身上最大的亮点。

正如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中说过的一句话:“孩子要想成功,必须学会接受失败,感觉痛苦,然后不断努力,直至成功来临,每一过程都不能回避。失败和痛苦是构成成功和喜悦最基本的元素。”

而身为父母,不要想办法让孩子避免失败,更不要给孩子灌输失败是可耻的想法。让孩子体验失败的滋味未必不是好事,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克服因难的勇气,还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更可以让孩子收获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比如说,孩子失败的原因可能是自己能力不足,找到这个原因之后,孩子获得成功的同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再比如说,孩子失败的原因是努力程度不够,找到原因之后,孩子再做事情的时候自然就更加努力和勤奋了。

所以说,只要让孩子认真、坦然地面对失败,自然就会提升自我修养,最终超越失败,走向成功。

别把问题放大,情况没有那么糟

生活中有幸运也有不幸,有快乐和幸福,也有不少问题和麻烦。有的人总是喜欢向好的一方面想,把问题和麻烦大而化小。可也有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总是习惯将问题放在放大镜下,什么事情都往坏处想。即便是小小的问题和挫折,也会被无限度地放大,以至于心情越来越糟,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健康。

尤其是绝大多数孩子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将问题放大无数倍,把事情想得太糟糕。原本一件很简单、很小的事情,但是由于孩子把它想象得很糟糕,觉得解决它困难重重,所以就会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丧失了尝试解决它的勇气。因为他们除了知道自己面临着问题,却不知道这个问题的底细,更不知道这样糟糕的情况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会不会给自己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给予孩子帮助,告诉孩子情况或许没有那么糟糕。这样,孩子得到父母积极的鼓励和暗示,就会放松心态,继而克服困难,解决掉所面临的问题。

事实上,每个孩子的人生旅途,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考试失利、功课不佳、比赛失败、家庭失和、情感不顺,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必须经历的。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干万不要跟随着孩子伤心难过,更不应该总是给孩子消极悲观的暗示。父母只有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并且用这种情绪和心态来影响自己的孩子,让他相信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他能够很快走出困境、解决问题。

一个小男孩在与朋友玩耍的时候,把手臂弄骨折了,长时间内必须打石膏休养。看到自己的手臂动也不能动,必须打上厚厚的石膏,还时不时感到疼痛,孩子害怕极了。他在心里想:“我是不是残废了,手臂是不是永远都不能动了?”

这时候,父亲看到了孩子的焦虑和担心,便对他说:“你手臂虽然骨折了,但是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你现在感觉有些疼痛,说明它不是没有知觉啊,说明它还能动,是不是?经过一段时间静养后,手臂自然就恢复健康了。”

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感到了些许安慰,再也不担心自己手臂动不了。可是他又在担心自己是不是永远都要戴着这厚厚的石膏,苦恼石膏给自己带来的不便和麻烦。爸爸笑着说:“只要你手臂基本恢复了,石膏就可以去掉了。虽然戴着石膏有些不便,但是它硬硬的,才能避免你手臂再受伤啊。再说你不觉得这石膏像钢铁侠的盔甲吗?”之后,爸爸在男孩的石膏上画上了一些图案,还贴上了钢铁侠的贴纸,这样男孩不仅不再嫌弃石膏麻烦,还喜欢上了它。

一段时间后,男孩的石膏终于被取掉了,可是他还是有些担心,手臂始保持原来的姿势,不敢动作太大,也不敢拿什么东西。爸爸觉得孩子是把自己的情况想得太糟糕了,于是便想了个主意:把自己的手臂也抬起来,不随意乱动,也不敢拿东西。男孩好奇地问:“爸爸,你手臂没有受伤,为什么总是这样?”

爸爸说:“医生说你的手臂也好了,为什么你总是担心呢?”男孩知道爸爸这是为了自己,于是便尝试着活动手臂,拿自己拿得动的东西。此时,他发现原来事情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手臂完全可以自由活动了。看到孩子不再担心,爸爸也欣慰地笑了。

通常情况下,孩子把问题扩大化,把情况想得很糟糕、那是由于他们心智不成熟,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或是经历还不那么丰富,自信心不足。于是,他们就会通过父母的态度来猜测和判断自己所处的处境。如果父母给孩子积极、乐观的暗示,那么孩子自然可以以轻松的态度面对问题,并且顺利地渡过难关,解决问题。相反,如果父母也把事情想得太严重,给孩子消极、悲观的暗示,那么孩子就会把问题继续扩大,认为情况糟糕无比,从而产生恐惧、退缩的心理。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懦弱,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放弃。

上面例子中,男孩的爸爸是位聪明、有智慧的父亲。他知道孩子担心的问题是什么,知道孩子容易夸张地对待自己的伤痛,所以他一再给予孩子暗示:你的伤并不严重,你很快就会康复;你虽然遇到了麻烦,但是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正因为孩子接到了这样的信号,所以孩子的心情也变得明朗起来,面对问题也変得积极、乐观起来。我们相信,在父亲的教育下,这个男孩将来必定会以积极、主动、乐观的心态去思考和行动的。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或是不愉快的事情,如果把这些放大,事情不但不会好转,还会越来越糟糕。不妨让孩子对自己说,“这只是一个小问题,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或是鼓励孩子,“你要相信自己,情况会好转的。”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就是变好的开始

有一句话说,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所以人注定是不完美的。

或许是孩子本身性格的原因,也或许是受到父母教育的影响,我们发现很多孩子身上有追求完美的成分。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会因为自己体态比别人胖而自卑,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他们时常进行自我否定,一旦事情做得不完善、不顺利,就责怪自己考虑得不周全,为什么平时不再努力一些;他们做什么都极力想要成功,一旦发生了意外,就开始自怨自艾,觉得自己不中用,“是个十足的笨蛋”。

正是因为他们想要成为一个优秀而又成功的人,所以才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厌恶自己的缺点、失败。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自信,甚至是遇到事情就逃避、退缩。这时候,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父母应该拥有大格局的思维,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上,完美的人和事物都是不存在的。一个再优秀的人,其自身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也会有面对失败与挫折的时候。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是因为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够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然后增强自己的能力,或是集中精力去发掘自身的潜力。

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因为缺点而情绪低落的时候,或是因为做了傻事、错事而自怨自艾的时候,父母应该站出来,让孩子停止对自己的挑剔和责备,要让孩子正视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或许有父母会说:“让孩子接受自己的缺点,会不会让孩子不思进取,甚至是自暴自弃?”事实正好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正视并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那么就意味着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只有如此,他们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成功。而不接受自己缺点的人,会因为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很难鼓起勇气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便是在别人看来,他们能够做得更出色。

父母应该知道,每个孩子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即便是再优秀的孩子,也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都表现出色。那么当孩子某些方面表现得不完美的时候,父母应该从大格局的思维出发,引导孩子接受自己。

琪琪从幼儿园开始,最不喜欢上手工课了,因为她总是不能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她的手不像其他孩子那样灵巧,当其他小朋友捏出可爱的小鸭子时,她却捏得丑丑的,捏出来的东西也是鸡不像鸡鸭子不像鸭子。好几次,琪琪都受到了小朋友们的嘲笑。

为此,琪琪感到非常苦恼,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大笨蛋。这时候妈妈对孩子说:“你捏的东西确实不好看,可能手也不如别人的灵巧,但是你也努力做了啊。如果你享受上手工课的乐趣,那么捏出来的东西好看不好看,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再说,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你可能不如别人手巧,可是你也有很多他们没有的优点。”

妈妈的话让孩子正视并接受了自己的不足,她高兴地说:“对啊!虽然小朋友们觉得我捏的东西丑,但是我却觉得很有趣。再说,我虽然不如别人手巧,但是我唱歌很好听啊,他们都喜欢听我唱歌。”从那以后,虽然琪琪的手工依然没有别人精致漂亮,但是她却不讨厌手工课了、因为她享受的是这个过程。

等上了小学后,琪琪又开始对体育课发愁了。虽然她身材并不算胖,但是手脚却肉乎乎的,协调性也不是很好,所以很多体育项目做得都不达标。比如,跑步的时候,她总是没有其他人跑得快,总是落在最后一名;跳绳的时候,别的同学一分钟能跳100多个,她却只能跳30多个;甚至连最基本的广播体操,她都有些跟不上音乐的节奏。就连体育老师也经常说她“笨”。

为此,琪琪掉了好几次眼泪,觉得自己又笨又蠢。妈妈知道了孩子的苦恼,便耐心地对她说:“孩子,你在体育上确实有很多不足,但是这并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你比别人努力些,多锻炼锻炼,自然就有所改善。妈妈很欣慰,你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是这还不够,你还应该学会成长和提高自己。妈妈小时候体育也很不好,还不如你做得好呢,但是你看我现在不也是健身达人吗?”

听了妈妈的话,琪琪释然了,不再为了自己的不完美而哭泣,而是尝试着多练习。经过一段时间,情况果然有了很大的改善。

接受,是变好的开始。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是孩子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开始。有大格局的父母,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更会用自己的积极乐观来影响孩子,使孩子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自责和沮丧之上。如此一来,孩子不仅可以变得更加乐观,更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

对于孩子来说,因为年纪小、阅历浅、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不完美。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就可以忽视了对孩子的积极引导。想要让孩子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父母就应该不去苛求完美,对孩子的缺点和不足百般挑剔,而是应该多给予孩子肯定和支持,帮助孩子战胜缺点,发扬优点。当你做到这些的时候,你的孩子自然会变得自信快乐起来,而你所做的一切,也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相反,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不完美表现得无法接受,迫使孩子做出改变,企图让孩子成为你眼中完美的孩子。那么孩子自然就会认为自己是最糟糕的,是被父母嫌弃的。在这种情绪的主导下,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甚至会对自己产生厌恶的心理。

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无条件地积极接纳自己,不管是优秀的自己,还是不优秀的自己。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不管他们的外表性格是被人喜欢,还是不被人喜欢。当孩子不因自身的优点而骄做,也不因自身的不完美而自卑,坦然地接受现实中的自己,这时候,孩子才能不断地让自己变得更好,变得更加美丽自信,并且发现原来自己身上也有那么多可爱之处。

好的,感谢大家的陪伴,我们下周再见。


联系我们

微信图片_20211110164156.png

服务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