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父母格局之远见1

2019-07-19 10:53浏览数:20 

  80   2019年7月18   远见: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1

    大家好!每周四晚相约水都家长大讲堂,我是讲师计霞。今天是2019年7月18日,今天是我们网络微课的第80次课程,今天我们继续给大家分享远见: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事实上,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不管孩子取得怎样的成绩还是奖励,今天永远只是他整个人生的“起跑线”。如果孩子因为一时的成就或是失败而停滞不前,失去了前进的进取心,那么就只能是停留在原地,无法迎接明天的到来。因为,今天的成绩只代表着今天,并不代表着明天和未来。

在某个学校中,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们聚在一-起,虽然他们还要面临最后一场考试,但是所有人几乎都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他们讨论着自己的前景,有人说自己已经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有人则憧憬着在某个领域大展拳脚。他们觉得凭借自己现在的学识,足可以解决任何问题,足可以征服外面的世界。

对于接下来的考试,学生们也是信心满满,因为教授允许他们带所需要的资料、参考书和笔记。很快,教授拿着试卷走到讲桌前,给学生们发放了最后的试卷。学生们看到试卷后,立即兴奋不已,因为那上面只有5道题。很多学生立即埋头做题,好像迫不及待地迎接美好的未来。可是,接下来的时间,学生们的脸色却变得越来越难看,甚至有些人还显露出痛苦的表情。

考试结束了,教授收走了试卷,学生们的神色变得凝重起来,没有了之前的兴奋和欢乐。教授看了看同学们,郑重地问道:“有人答出了全部5个问题吗?

学生们都低着头,没有一个人举手。

教授又问道:“有人答出4个问题吗?

教室里还是雅雀无声,没有一个人举手。

“3个?”

“2个?”
    学生们低下了头,局促不安。
   “那么1个呢?一定有人能答出1个吧?”
    这时候,一个学生出声了,他愤愤不平地说:“这试卷上的题实在太难了,我们完全没有接触过。教授是不是在故意为难我们?”一时间,教室内响起了学生们的议论声,纷纷表达自己的疑问和不满。
    教授没有动怒,而是放下试卷,意味深长地说:“我没有故意难为你们,更不是想要让你们毕不了业。其实,你们答不出问题在我的意料之中。我就是想要告诉你们,虽然你们完成了4年的学业,但仍有许多专业问题你们不知道。事实上,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日常操作中非常普遍。”
    接着,教授微笑着说:“这个科目,我会给你们及格。但是你们也要记住,虽然你们即将毕业,但是这并不是结束,而是你们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故事中的教授非常具有智慧,他知道学生们已经完成了学业,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即将迈出校园的他们来说,毕业并不代表着学习的结束,而是代表着新的开始。所以,他通过考试告诉了学生们这个道理,想要让他们眼光放得长远些,不要满足于过去的成绩,更不要在今天就停止了前进。
    要知道,每个人的人生都非常漫长,需要不断地前进。而人生精彩的程度完全取决于他是停留在今天,还是放眼于明天以及更远的未来。孩子只有把眼光放在明天,不断地努力和拼搏,不断地改变自己,才能创造新的成绩。

  所以身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每一个明天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就拿学习成绩来说吧,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孩子每个阶段都会取得不同的成绩,或是遥遥领先于他人,或是因为某种原因而考试失利。但是取得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是不是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是不是掌握了新知识。
    而孩子也必须明白,今天的成绩不管是好还是不好,都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他学习的重点。即便孩子在今天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成了全市,乃至全省的“中考状元”“高考状元”,那么这也只是他能力的证明,并不是他人生的重点,更不是唯一的意义。
   今天只是“起跑线”,只有把眼光放在明天,甚至是更长远的未来,踏实走好每一步,迎接自己的才能是成功和无限的可能。
    人们常说,眼睛所到之处,是成功到达的地方,如果一个人站得高看得远,那么世界也会给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身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所作为,做出伟大的事情来。这就需要父母从长远出发,给孩子大格局的思维,这样才能让孩子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最终成就不寻常的未来。

其实,孩子心智还不成熟,又缺乏生存的经验,很难看得远。他们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就是为了升学;认为学习各种能力就是为了好玩、为了兴趣;他们心中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或许在他们的心中,有懵懂的愿望和理想,但是却没有那么明确,更没有那么强烈地想要达到。

这时候,父母的眼光和格局就是影响孩子未来的关键。

最近,一部幽默感人的励志影片意外走红,无数父母为了教育孩子纷纷走入了影院。它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故事的主人公是马哈威亚和他的两个女儿。马哈威亚曾经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一心想要获得世界冠军为国家争光,证明印度也是可以出现世界摔跤冠军的。可是,他的梦想却没能实现,退役后只能回到偏僻贫穷的家乡,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可他并没有甘心,他的梦想变成了:让自己的儿子替自己完成梦想。当第一个孩子即将出生的时候,他对妻子说: “我没能做到的,我们的儿子会完成。他为印度赢得金牌,国旗将高高地升起!”但是,老天好像和他开了一个玩笑,妻子连续生了4个女儿。随着女儿们一天天长大,年过中旬的马哈维亚感到了失望,可正当他打算放弃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于是,他不顾村民们异样的眼光和妻子的反对,坚持要教两个女儿练习摔跤。

   爱漂亮的女儿必须接受一系列魔鬼式的训练:每天5点起床进行各项训练,不能吃各种甜食、油炸食品,只能喝牛奶吃鸡肉,还要和男孩子比赛摔跤,忍受路人和同学们的嘲笑,这些都让孩子们背负了巨大的压力。她们刚刚有了反抗的意识,爸爸竟然剪掉了她们的头发,甚至比男孩子还要短。

   或许,人们觉得这个爸爸太强势了,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们的身上,不顾孩子们的想法。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马哈维亚的眼光是长远的,格局是广大的。要知道,在影片中,印度的女孩子过了14岁就必须嫁人,以后的生活就是生孩子、做饭,照顾丈夫一家人。 她们的人生本来就是无从选择的,而爸爸却为两个女儿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根据女儿的天赋为她们谋划了一个比别人更有希望的未来。
   事实证明,马哈维亚的做法是正确的。一个14岁新娘的番话, 让女儿们明白了爸爸的苦心,更明白了自己必须努力训练、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她们从之前的消极怠工,变得积极主动,认真训练。而随着能力的提高,爸爸开始带着大女儿吉塔去参加比赛,和男孩子摔跤。虽然吉塔第一次输了,却赢得了比胜利者更多的奖励。并且爸爸还告诉她,这只是一个起点,未来的道路还很长。最后,吉塔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成了全国摔跤冠军,并且顺利地进入了国家队。

在那里,吉塔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转变,教练要求她忘记爸爸以前教的一切,采取新的训练方式。再加上,她满足于目前的成绩,觉得自己已经很优秀了,所以心态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她开始留长头发,开始爱好打扮,开始逛街、出入夜店,甚至是看不起爸爸老旧的训练方式。正是因为如此,在一次次比赛中,吉塔失利了,首轮就被对手淘汰。

再加上吉塔的教练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将原本是进攻型的吉塔,定义为防守型选手。这时候,爸爸再次站了出来,亲自训练女儿,现场为女儿进行赛场指导。

对于比赛的目标,爸爸和教练更是呈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

教练说:“不要输得太难看。”

爸爸说:“你不会输!”
   教练说:“至少你要拿块奖牌。”

爸爸说:“你注定是冠军!”
   教练说:“你已经领先了,注意防守。”

爸爸说:“忘掉领先,保持进攻!”
   教练说:“有些人注定不是打国际比赛的料。”

爸爸说:“你输掉的,是本应该你赢的比赛。”

而在最后冠亚军的争夺中,教练说:“至少你现在可以有块银牌了”

爸爸却鼓励地说:“赢下金牌,你将成为印度的榜样,永载史册!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有几百万个像你一样的女孩跟你一起得胜——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那些被迫做烦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明天你不仅跟澳洲选手比赛,还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

正是因为爸爸教育孩子目光长远,教育孩子走出偏僻的小镇,摆脱只能生孩子、做饭的命运,并且将世界冠军作为自己的目标,所以孩子们才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并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最终赢得了世界冠军,成了全印度的骄傲。
   事实上,这部影片之所以成为父母们热议的焦点,除了鼓励孩子们不断克服困难和自己的内心,更关键的是,人们都在讨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马哈维亚培养出了两位世界冠军?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这个爸爸的眼光和格局远远高于一般人。他尽管回到了偏僻的村庄,但是所向往的方向却是世界冠军。正是因为爸爸眼光长远,格局大,所以女儿们站得要比其他印度女孩更高,结果也赢得了人生的精彩。

  事实上,对于一个人来说,重要的不是他所处的位置,而是他心中想要前往的地方。起点差不多的孩子,最后也会因为格局和眼光的不同而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这是因为,她们的志向和所在意的事情并不在一个维度上。

   有远见的父母,会给孩子大格局,会培养孩子长远的目光,为孩子计划得深远。这不仅要求父母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提高孩子的素质,更要求父母帮助孩子改变自己的思维,必须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培养他长远的目光,让他站在高处。这样,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才不会拘泥于自己的小圈子中,被暂时的成绩和利益所利诱;孩子才能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并且为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父母的眼光和格局,就是孩子站的高度。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站得更高些吧!这样以来孩子的人生才能够足够精彩、漂亮!

世界很大,唯有梦想配得上它

童年本应该是一个放飞梦想的季节,每个人在孩提时代都有各式各样的梦想,有的想成为画家,有的想成为律师,有的想成为飞行员,有的则想成为医生....因为孩子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所以才有了人生中最纯真的梦想。
   可现实却是,对于很多父母来说,他们为孩子规划的梦想和未来,就是考上一所名校,找到一个好工作,捧上一个“好饭碗”。所以,我们常听父母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你要好好读书、好好学习,这样长大后才能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
    还有些父母被社会上那些功利和现实的思想所影响,无视孩子的兴趣和梦想,时常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还美其名曰给孩子规划所谓美好的未来。比如某些孩子因为艺术天分成为了小明星,父母们便争先恐后地让孩子学习舞蹈、钢琴、画画,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小明星;比如父母们看到某个孩子因为成绩优异,被国外几所名校录取,便每天督促孩子努力学习,还给孩子报各种加强班,希望孩子有朝一日也能如此;再比如父母们看到其他家长把孩子送出国门,便想着把孩子送到国外....
   可是,难道孩子的梦想就是为了所谓的好工作,就是为了所谓好的生活,就是为了过上所谓令人羡慕的物质生活吗?梦想是成就未来的源头,孩子的梦想仅是为了生活和饭碗,那么还何谈未来和希望?

父母要知道,有些梦想是需要孩子用一生去实现的,就算漫漫人生路当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也不能丢掉了梦想。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梦想是不可辜负的。因为世界真的很大,只有梦想才能配得上它。

“如果你还年轻,你还想做艺术家。你就要把自己当成个艺术家。”这句话出自一本叫作《列宁与音乐》的书,或许你并没有听说过这本书,也没有听过这句话,但是它却对一个男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年,11岁的谭盾被这句话深深吸引,并且第一次萌生了“当名音乐家”的念头。第二天,他为了激励自己,就在书包上写上了四个大字“长沙乐团”。其实,当时长沙并没有乐团,而小小年纪的谭盾也不知道什么是乐团,真正的乐团是什么样子。但是他却对自己的梦想非常坚定,甚至在书包的顶部栓了一根筷子。有人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要拴一根筷子? ”他自豪地说:“我背着的是一根指挥棒。”年纪小小的谭盾用自己的行为来告诉周围的人,自己的梦想就是当一名音乐家。

或许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这样的想法不切实际,甚至还会教训他应该好好学习。谭盾只是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家里的生活也并不优越。谭盾那时候还必须帮助妈妈做很多的家务。但是,谭盾妈妈却没有打击孩子的梦想,反而尊重并鼓励了孩子的兴趣。

其实,小时候的谭盾根本没有接触过任何乐器,直到8岁那年才见到了两根笛子。他好奇地玩着笛子,惊讶地说:“这么简单的东西,竟然可以吹出那么美妙的音乐。”见孩子对笛子感兴趣,妈妈便鼓励他试试,看看它是怎么发音的。没想到,几天后,谭盾竞能像模像样地吹出了歌曲《浏阳河》。

从此之后,谭盾对音乐便产生了兴趣,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开始关注各种乐器。由于当时接触音乐的机会并不多, 只要办丧事的人家才会请人吹吹打打,而他就每次都去凑热闹。妈妈看孩子如此痴选音乐,便和爸爸商量,用攒了很久的钱给孩子买了一把小提琴。谭盾对这把小提琴爱不释手,每天都会练习,为了不打扰邻居还时常跑到附近的小山头练习。为了找到练习的乐曲,谭盾每天都在家门口的大树下一边听广播的音乐,一边拿笔记本记乐谱。看电影的时候,别人都是看故事情节,他却打着手电记电影主题歌的乐谱。

  正因为谭盾热爱音乐,即便后来做过农民、当过京剧演员,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谭盾带着小提琴去参考。因为基本功扎实,终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赵行道、黎英海老师学习作曲,随李华德老师学习指挥。1986年,他又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获得了进修音乐艺术博土的机会。

在哥伦比亚求学期间,谭盾的境况非常不好。身在异国他乡,家境又贫寒的他,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只能去街头卖艺赚钱。在那个时候,他结识了一位黑人琴师,两个人共同在一家商业银行的门口给别人演奏。可是,当谭盾境况好转的时候,他立即离开街头,投向自己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一哥伦比亚大学。在这里,他师从大卫·多夫斯基以及周文中先生,潜心学习音乐。虽然他的生活非常窘迫,但是即使再苦再难,他也没有回到市井之中。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音乐家,如果为了物质生活而在街头卖艺,就会无法融入真正的艺术,那么自己离梦想就会越来越远。几年后,谭盾终于成功了,在美国成功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成为第一个在美国举办个人音乐会的中国音乐家,他的梦想终于得到了实现。自此谭盾的名字传遍了整个世界,先后获得了格文美尔古典作曲大奖、格莱美最佳电影原创音乐专辑、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

成名以后,有一次,谭盾偶然路过自己当初卖艺的地方,竟然还能看到那位黑人琴师!此时,谭盾成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而黑人琴师依然在街头卖艺,为了一天几百元的收入而满足。

可以说,谭盾的成就固然有天赋和努力的因素,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其父母的鼓励和影响。要知道,那个年代每个家庭都比较困难,谭盾妈妈却为了支持孩子的梦想,咬牙买下了一把小提琴。
这对于孩子不仅是关爱,更是一种激励,激励孩子在梦想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试想,如果谭盾妈妈像很多父母一样,不断叮嘱孩子找一个“铁饭碗”,为家里缓解经济困境让孩子学个一技之长,那么,今天是否还有这位享誉全世界的音乐家?

我们的孩子人生是否精彩,梦想是否能够实现,完全取决于父母的眼光和格局。正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眼光有多远,成就就有多大,今天,父母的眼光和选择,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道路能走多远。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梦想,只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被功利思想影响了自己的思维,那么孩子梦想的空间也越来越小,站的高度也越来越矮。

事实上,今天并不缺有梦想的孩子,而是缺少有眼光和格局的父母。很多时候,父母简简单单几句话就将孩子的梦想给扼杀了。而在扼杀孩子梦想的时候,父母却抱怨孩子不努力,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和前景。

世界很大,唯有梦想配得上它。所以,父母应该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不要因为功利的目的而扼杀了孩子的梦想。让孩子的梦想丰满起来,并且给孩子梦想肆意成长的教育环境,这样一来,孩子的来才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

  感谢大家的陪伴,我们下周四再见!


联系我们

微信图片_20211110164156.png

服务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