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谣言传播的八又二分之一定律

2020-01-31 21:50浏览数:50 

不管多疑还是轻信,我们总会在某一时刻中了谣言的招。在我们注意到之前,谣言会悄悄绕过精神防线。大多数人都不认为自己好骗。但是谣言若具备一些特征,就特别可能卸掉我们的防备,让人信以为真,竭力传播。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新奥尔良,城市被洪水淹没,也被谣言淹没了。充溢着焦虑和不确定的氛围里,滋生着可怕的谣言:洪水中有鲨鱼出没!恐怖分子在防洪堤布下了炸弹!体育馆里躺满了被杀的婴孩和成堆的尸体!

为什么这些故事突然蹦出来了?恐惧滋生谣言。一个群体的集体焦虑越严重,就越容易变成谣言工厂。正如罗切斯特理工学院谣言专家尼古拉斯?迪方佐(Nicholas DiFonzo)所说,我们通过传播信息化解恐惧和未知。即便交流的信息是荒诞的,交流本身也能给人一种知晓事态的感觉,来平抚不安。“谣言的一大功能就是试图挖掘事实,让人知道该做什么。我从没像9·11事件过后那么惊惧。为了抑制恐惧,人们传播谣言。”

谣言少有积极的,因为我们天生倾向于接受消极信息。“人类总是更看重消极信息”,北爱荷华大学心理学教授海伦?哈顿(Helen Harton)说道,“这具有进化上的意义。知道如何躲避一头老虎比知道哪儿的花开得漂亮更重要。”

浏览一下那些被无数次转发的邮件,“一个人在酒吧醉倒了,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躺在一个装满冰的浴缸里,旁边有一张纸,上面写着“打电话叫救护车,否则你会死。”结果发现后腰两侧的伤口,原来双肾被偷走了。”“一个50多岁的教授,将他太太生完小孩之后的初乳放入了一个玻璃瓶里,然后用蜡封口放入一个盒子,打算等到小孩长大结婚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小孩。二十多年过去了,小孩要结婚了,教授把封印了二十多年的盒子打开,是一瓶红色的液体。对,是血。”

简言之,我们总爱相信谣言。像米尔克森(Mikkelson)说的,“这些故事符合我们相信,或想要相信的东西,从而避开了我们的防备。”如果你认为金钱使人疯狂,那么你就更容易听信,在2007年美国高尔夫公开赛四天的赛程里,泰格?伍兹(Tiger Woods)租住豪宅,清空整屋,搬进自己的家具,就为了找到家的感觉。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救生员”(Life Savers)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美味泡泡糖” (Bubble Yum)的儿童口香糖革新产品。以前的口香糖得嚼好久才能软到吹泡泡,可是“美味泡泡糖”拆包装之前就是软的。太完美啦,简直完美过头了。孩子们不禁想它到底为什么这么软呢?没花多久时间,答案就显而易见了:蜘蛛卵,它一定是拿蜘蛛卵做的。

不存在资源深厚的“操场信息巨头”,也没有什么影响力巨大的“青少年口香糖专家”,蛛卵谣言之所以在孩子群里疯传,因为孩子是轻信的,而谣言借助轻信的人传播。在雅虎研究信息传播的社会学家邓肯?瓦茨(Duncan Watts)说,“关键在于传播信息的意愿,而非你拥有的地位或名望。”孩子差不多是逮着啥信啥,所以学校里谣言横行。其实爱轻信的成年人也一样,正是他们滋养了谣言。


4:谣言千遍成真理——哪怕是当谣言听的也一样。

如果秉持超自由主义的《纽约客》是打算借此凸显谣言之荒谬,可能要先请教下马克?佩佐。他发现,即使被告知这是无厘头的,也会加深对于流言的印象。“毋庸置疑,听得越多,信得越多——甚至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喋喋不休的情况下,”佩佐说,“政客清楚这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宣传越多,人们就越倾向于相信它的确存在。连否认谣言都能帮助传播谣言。”(更多内容,请看果壳网心事鉴定组文章:谣言面前,真相也投降

<p align="left" font-size:16px;"="" style="padding-bottom: 15px; font-family: Arial; white-space: normal; color: rgb(38, 38, 38);">更令人头疼的是,重复谣言可以使人相信它来自可靠信源。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关于“可乐罐上有老鼠尿”这个谣言,被试者听得越多,越认为其出自《消费者报告》(Consumer Reports),而非八卦杂志《国家询问者》(The National Enquirer)。


5:谣言也要“当季当令”。

这类谣言在夏季总会甚嚣尘上,那是由于为了消暑,人们喜欢进食海鲜啤酒,脑海中想的都是类似的事情。在别的时间,这些谣言就没有那么猖獗。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时,关于核辐射的谣言如井喷之势。那时人心惶惶,对一衣带水之外的未知危险,人们都绷紧了神经。吃盐防辐射,以及不能再吃海产鱼等等,在那一时间传播者众。(更多内容,请看果壳网谣言粉碎机文章:【地震特辑】碘酒碘盐海带,全部都是浮云

6:好谣言简单明了。

这些小知识简单有特点,描述生动,便于记忆。但他们都是错误的。不过这正说明具体、易于理解的流言更可能深入人心。“复杂的观点不好传播,” 邓肯?瓦茨说,“观点在传播时会丧失详细内容。”谣言就像传话游戏,传了几次细节就没了,变得更加简单。

具体性也为都市传说(故事性的谣言,通常发生在朋友的前女友的技工的二侄子这种人身上)助澜。听过一个人在外面被一个陌生人拍了一巴掌然后就被骗走了好多钱的故事吗?(更多内容,请看果壳网谣言粉碎机文章:“迷魂药”有可能存在吗?)或者某位女士想烤干湿漉漉的狗,结果把它扔进了微波炉?你记着这些无稽之谈,很可能因为那画面深入脑海——每个在大街上迎面向你走来的陌生人都可能不怀好意,或者看着一只活狗在微波炉里滋滋作响。

想过吗,为什么最丧心病狂的传说、阴谋论看不到灭绝的苗头呢?关于尼斯湖水怪,既然旷日持久的追查没有换来任何结果,为何人们还是会相信尼斯湖有大型史前爬行动物在游荡呢?啊哈,因为尼斯湖真是太大了,怎么确定里面一定没有水怪呢?直接反驳太难了呀。

柴普?希斯(Chip Heath)称经久不衰的谣言具有“可验证证据”,曲解后可以增加那么点可信度的某种成分。他说,“谣言常常包含点儿事实,可以让人拿去验证。”比如这个:“奶粉包装上的条形码代表产地,中国的产地编码是690-695,国产奶粉和进口后在中国分装的奶粉,条形码开头都是69。”于是准妈妈们拿起手边的奶粉,很简单地就做了验证。而实际上,只有一类奶粉的条形码前三位和国家有关,而且前三位的690-695仅代表条码注册国为中国,原产地可能是任何一个国家。(更多内容,请看果壳网谣言粉碎机文章:商品条码中藏着原产地?

8:我们乐于相信嫉恨的人出事儿。

为何名人谣言流传甚广又牢不可破呢?部分因为幸灾乐祸由来已久。 “谣言传说中有些人们希望发生的事儿,这样人们就会认同谣言,乐于去传播它,” 米克尔森说,“我们嫉妒名人,想把高高在上的东西拽落尘埃,这是人类的天性。”

泼污男性偶像最易行的方法就是毁损他的男性魅力,说他甚至根本不喜欢女人——而是男人啦,狗啦,其他动物啦。现在再看深受同性恋流言困扰的英俊男星们恐怕就不会奇怪了。“声称某个英俊潇洒的男演员是同性恋似乎能让其人气大降,” 米克尔森讲到,“就是说,女人喜欢他,他却不喜欢女人——就是这样!”

第九定律

嗯,等一下,有时它们的确是真的哦。南澳大利亚大学的迪方佐和普拉桑特?博迪亚合(Prashant Bordia)做了个研究,发现像大型办公室这种有明确等级制度的群体中,有关公司的小道消息有95%左右都是真的呢。

嗯,等一下,有时它们的确是真的哦。南澳大利亚大学的迪方佐和普拉桑特?博迪亚合(Prashant Bordia)做了个研究,发现像大型办公室这种有明确等级制度的群体中,有关公司的小道消息有95%左右都是真的呢。


“每年万圣节,都有流言说有人把剃刀插进苹果里给那些‘不给糖就捣蛋’的小孩,” 迪方佐说,“我家就亲历了这种情况,妻子曾经在孩子的万圣节糖果里发现缝衣针。我知道这很离谱,谣言专家竟然也相信谣言。别跟别人说哦。”

本文编译自Psychology Today的The 8? Laws of Rumor Spread,文章有删减和内容替换。


联系我们

微信图片_20211110164156.png

服务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