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教你如何做好父母2021-05-08 16:56浏览数:20次
![]()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教子故事】 1、理解孩子的心灵世界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 鲁迅 鲁迅不仅喜爱孩子,而且理解孩子,重视教育孩子。他曾经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这样写道:“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亮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鲁迅认为,要教育儿童,必须理解儿童。“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有一天,鲁迅从饭店买了几个菜,在家里请朋友吃饭,桌上摆了一盘鱼丸子,海婴面前也放了一小碟,他好动,先夹了一个尝尝,觉得味道不新鲜,就嚷菜坏了。 大家从大盘中拣来尝了尝,都说是新鲜的,以为是海婴瞎嚷,就不去理他。 但鲁迅却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意见,把海婴碟子里的拣来尝了尝,果然味道变了,赶紧吐了出来。 鲁迅说:“孩子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鲁迅把儿童看作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竭力反对两种因袭的错误教育方法: 一种是粗暴压服的方法,对儿童非打即骂,使得儿童从小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思想愚钝,目光呆滞,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其实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另一种是娇生惯养的方法,任其跋扈,放任不管,使儿童在家里成了“小霸王”要什么给什么,待到将来走到社会,“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鲁迅提倡,对儿童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懂得他们的兴趣和喜好。 ● 要教育儿童,必须理解和尊重儿童。理解和尊重比爱更重要。 ● 反对“粗暴压服”和“娇生惯养”这两种因袭的错误教育方法。 许多父母以所谓成人的标准——其实是他们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对孩子求全责备,百般挑剔,压根儿不去理解和尊重孩子也同样拥有的尊严。 比如,当孩子怯生生地走近正在看电视或做家务的爸爸妈妈,想与父母说说学校里的事,不少父母却对着孩子怒吼:你不做作业,又来干什么?根本不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自己也不去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意见和建议。父母亲的这类言行,自然严重伤害了孩子的心。长此下去,代沟或怨恨就在所难免。 须知,孩子也是人,而且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既然属于“正在成长中”,那么出现一些偏差也在情理之中,何况更多的时候根本就不是孩子的错,倒是大人们自己人为造成的。我们提出“把孩子当孩子看”的根本含义,就是要求父母把孩子当成“正在成长中的人”来看待,理解和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这样,两代人的关系才能是亲密而和谐的。 2、做一个活泼而真诚的人 喜欢孩子“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天性,愿他做一个活泼而真诚的人。 —— 鲁迅 有一次,海婴竟淘气地问父亲:“爸爸可不可以吃的?” 鲁迅毕竟不是常人,你猜他回答的什么:“要吃也可以,自然是不吃的好。” 鲁迅对自己幼年时期所受的束缚人性的封建教育十分不满,他不愿让儿子海婴重蹈他的童年之路,因而他喜欢孩子“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天性,愿他做一个活泼而真诚的人。 后来有朋友来访,鲁迅就把这事告诉朋友。友人听了发笑,说孩子正在幻想旺盛时期,而本性又是带神经质的,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笑话。鲁迅点头称是。 1932年,鲁迅作了一首《答客俏》的诗,写出了他对孩子的一片爱怜之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楚人称虎为“於菟”(乌涂)。鲁迅爱怜其子,意在期望他成为虎虎有生气的国家人才。不料海婴刚满7岁,鲁迅便离开了人间。 鲁迅去世前,曾嘱咐家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学家。” ● 让孩子“敢说、敢笑、敢骂、敢打”,做一个活泼而真诚的人。 ●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说笑、打骂、哭闹,本是孩子固有的天性。当孩子的天性被禁锢,他就会感到自己被忽视或讥笑,进而他就觉得自己被人漠视。因为漠视一直隐含着暧昧的屈辱,对孩子而言就是个性的被打击,人格的被贬损,自尊的被侮辱。 3、对孩子倾注全部的爱 家长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努力分担那可能范围里的为父为母之责。 —— 鲁迅 鲁迅对海婴倾注了全部的父爱。每天深夜12时至凌晨2时,他一定要轻轻上楼,察看海婴的睡眠情况。如果小家伙把棉被蹬飞了,就细心替他盖好。 孩子睡足之后,他就逗孩子玩。孩子倦了,就把孩子抱在自己的手臂上,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哼着催眠曲,用轻柔动听的儿歌,把海婴送进梦乡。 海婴病了,鲁迅更是彻夜守护。正如许广平所说的:“他是尽了很大的力量,努力分担那可能范围里的为父之责的。” 海婴渐渐长大了,鲁迅就有选择地带他去看电影。凡是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如《泰山之子》、《米老鼠》及世界风光类的影片,鲁迅常常带他去观看。 有一天吃晚饭时,海婴听说饮誉世界的“海京伯”马戏团到上海演出,高兴得手舞足蹈。考虑到马戏团大多为猛兽表演,且在深夜临睡前,怕海婴受到惊吓,鲁迅就没有带他去看。 海婴为此嚎啕大哭了一场。鲁迅知道海婴难过,第二天便耐心地对他说明了原因,答应另找机会白天陪他去看。 在1933年10月20日的《日记》中,鲁迅有这样一条记载:“午后同广平携海婴去海京伯兽苑。”说的就是此事。 这件事给海婴印象很深,以后每提及此事,海婴就动情地说:“父亲对我如此真心的爱,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作为人之父,鲁迅深爱他的儿子。他在写给母亲等家人和朋友的信中,就这样别有情趣地谈及儿子—— “……海婴是够活泼的了,他在家里每天都要闯一两场祸,阴历年底,幼稚园要放两礼拜假,家里的人都在发愁。” “但有时是肯听话,也讲道理的,所以近一年来,不但不挨打,也不大挨骂了。他只怕男一个人,但又说,男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他大约已认识了二百字,曾对男说,你如果字写不出来了,只要问我就是。” “海婴已以第一名在幼稚园毕业,其实不过‘山中无好汉猢狲称霸王’而已。” 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读到这样充满幽默感的文字,仍然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它让我们的心变热变软,并唤起我们与父母与孩子的许多温馨回忆。 对鲁迅来说,他只要回到自己的家里,回到自己的妻儿身旁,回到日常生活中间,他就感到一种少有的轻松和自适。 鲁迅的“爱”,不仅有深刻的一面,更有平凡的一面,更多的是出自于一个普通人的爱,出于人的天性的爱。 ● 家长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努力分担那可能范围里的为父为母之责。 ● 对每一位父亲来说,只要他回到自己的家里,回到自己的妻儿身旁,回到日常生活中间,他就能感受到一种少有的轻松和自适。 铃木曾经说过:“赋予厚爱,大器可成。”另一位宗教人士也说过:“哪里有伟大的爱,哪里就有奇迹出现。”二者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的确,爱心和宽容是人类的美德。消除偏执和歧视,倡导关爱、宽容,并以此作为强大的道德力量来感染孩子、教育孩子,这应该是当今家庭和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卢梭指出:“小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他自己,而从这第一个情感产生出来的第二个情感,就是爱那些同他亲近的人,因为在他目前所处的幼弱状态中,他对人的认识完全是根据那个人给予他的帮助和关心。起初,他对他的乳母和保姆所表示的那种依依之情,只不过是习惯。他寻找她们,是因为他需要她们,找到她们就可以得到益处。这是常识而不是亲热的情意。需要经过很多的时间之后,他才知道她们不仅对他有用处,而且还很喜欢帮助他;只有到这个时候,他才开始爱他们。”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爱心和宽容就是要在所有的人身上找到美好的东西。为此,父母要做的就是像鲁迅先生那样,对孩子倾注全部的爱: ——树立宽容的榜样,消除自己的偏见,把自己的反思告诉给孩子们,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力求用宽和容众的观点来感染孩子,教育孩子。 ——明白地告诉孩子自己希望他们理解和尊重差异,并决心培养他们的宽容心。 ——在家庭里,不允许有歧视性的评论。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他们提供有各种差异的正面形象,孩子所接纳的差异榜样越多,视野越宽,宽容度也就越大。 ——鼓励孩子参与多元化的活动,与不同的人坦诚相待,遵从规则,平等竞争。 ——将家长的言传身教作为宽容的榜样。 4、耐心地解答孩子的提问 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希奇古怪的问题,做父母的都要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 —— 鲁迅 鲁迅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他认为,儿童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有爱美的天性,对儿童要循循善诱,注意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教给他们文化知识,使他们明辨事理。 因此,对孩子提出的问题,鲁迅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 有一天,海婴问鲁迅:“爸爸,侬是谁养出来的?” 鲁迅就答:“是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到从前,最早的时候,人是哪里来的?”海婴随即又问。 鲁迅便告诉海婴,这要追索到物种起源的问题,是从子——单细胞——来的。 但海婴还是刨根问底:“没有子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看来,这问题用几句话是回答不了的了,而且也不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所能理解的。但为了不使孩子失望,鲁迅还是耐心地告诉他:“等你大一点读书了,先生会告诉你的。” ● 孩子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 儿童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有爱美的天性,对儿童要循循善诱,注意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教给他们文化知识,使他们明辨事理。 ● 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希奇古怪的问题,做父母的都要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 孩子们都有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是孩子的天性。提高离不开思考,思考中的人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提问与思考密不可分。试想,如果没有提问与思考,或许就没有世界上的任何一项发明创造。 面对孩子们的提问,不管是多么司空见惯的问题,也不论是多么希奇古怪的问题,做父母的都要高兴和鼓励,并不厌其烦地尽可能给予解答。即使自己一时回答不了,也要像鲁迅那样,耐心地告诉孩子长大后求得解决,切忌不耐烦地呵斥或干脆不予理睬。 “思考的启示把人从奴隶解放成自由人。”学会思考,善于提问,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5、引发孩子的兴趣爱好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 鲁迅 发现海婴从小对理工知识有兴趣,鲁迅便给他买来一套木工工具的玩具。小海婴捧如至宝,常常用它敲敲打打,那认真的神态,俨然就像一个正在盖房子的小工程师。 鲁迅就是从孩子摆弄玩具中,根据儿童的特点,引导、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促使其健康成材的。 鲁迅曾经指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的好友瞿秋白送海婴一套苏联产的儿童玩具,这是一种类似积木的铁制玩具,有上百个金属零件,可以组装出各种各样的玩意儿,小到简单的跷跷板,大到复杂的起重机、飞机等。 小海婴从此迷上了“积铁”,常常一玩就是半天。他由玩“积铁”开始,迷上了理工技术,乃至小小年纪就能拆钟、修锁、装矿石收音机了。 海婴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上海南洋无线电工专业学校,从此走上了专修物理科学的道路。 ●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 经常带孩子到郊外,引发他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是十分有益身心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学习还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培养兴趣。否则,学习和工作就缺乏吸引力。儿童尤其如此。 如何利用多种方式,激发起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变学习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是今天的父母必须注意的。 6、切忌对孩子进行“听话教育” 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下去,对一切事情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 —— 鲁迅 鲁迅极不赞成父母对孩子进行所谓的“听话教育”,认为把“听话”、“驯良”作为对孩子的首要要求,只能造成孩子的奴才性格。 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中,鲁迅指出:“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属‘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 他说:“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下去,对一切事情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 鲁迅在1925年3月18日致许广平的信中,又这样写道: “现在的所谓教育,世界上无论那一国,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要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这时候还未到来,也料不定将来究竟可有这样的时候。” ● 把“听话”、“驯良”作为对孩子的首要要求,只能造成孩子的奴才性格。 不错,孩子还小,需要家长多加引导,况且听话的孩子往往懂事早,学习认真,做事踏实。这原本是好事。但家长如果只一味地对孩子进行“听话教育”,孩子只知道“听话”,那就势必淹没孩子的个性,阻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更别谈造就具有独立精神的人才了。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放弃自己固有的“听话教育”模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造就具有独立精神的现代人才呢?正确的做法,就是忠实地践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五个解放”和“一个给予”为内容的六大主张: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 ——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 ——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 ——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份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 ——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下一篇: 《论语》主题沙龙活动如期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