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和咨询流程 中心辅导老师介绍 常见问题解答
《论语讲要》目录-李炳南(雪庐老人)
论语,记至圣先师言语之书,自古为学者所必读。至圣孔子,谈学论道,答弟子时人之问,所言皆至理。语及诗书易礼春秋,凡所指点,皆扼一经之要。故欲读圣贤书,求真实理者,当自读论语始。
雪庐老人,东鲁纯儒也。早年入衍圣公幕,后随孔上公迁寓台中。暇时勤宣内典,教授儒经。晚年深感时风不竞圣教不彰。乃设论语讲习班,广接文教各业有心人士,定期讲习。此即老人讲授言辞,学者笔记之,名为讲要,连载明伦月刊。老人辞世生西,诸弟子议以此记入其全集。逐以明伦所载之文,编辑成册。分由诸子校雠,再经修润。淹迟至今,始告付印。
论语二十篇,为鲁论篇数。其中章次,不相联属。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艺为纲,俾学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体,即中庸云,天命之谓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动,而人不自知。德者由体所起微动之相,亦即初动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与艺,皆是体相所发之大用。仁者亲也,厚以待人,推至于物,乃用之根本。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以及一切艺术技能。读论语者,要在知有是道。知而修之,则渐与俗习相远,与天性相近。修至极处,则无俗习,而唯自性,即至圣人之境。圣人通明无碍,无所不能。修是道者,须依事相而行。礼乐以至百工,施于政教百业,皆事也。事本于仁,去争行让,公而无私。初由勉强而行,后则安而行之,入形而上,动念是道,圣功成矣。二十篇中,诸章经文,有说体者,有说相者,有说用者。学者以此四纲,绎其经义,纲举目张,其庶乎学之有道矣。
论语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习者,习其所学圣言圣行也。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也。使学而不习,习而不恒,皆非夫子所曰学也。如学夫子温良恭俭让,而好奢如故,与人争夺如故,学习云何哉。又如学恕道,则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须如子贡终身行之。论语二十篇皆当如是学。诗书易礼春秋亦如是学。必如是,乃能希圣希贤也。(民国九十二年第二癸未季夏月记者敬识 雪庐老人讲述 弟子徐醒民敬记)
前言
今讲此书,注重学道,并以立人格、知天命为学道之本,其沿革等从略。论语乃孔夫子与弟子讲学之语录。何人记录,不能确定。汉刘向谓孔门群弟子选记。宋程子意为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因书中称孔门弟子皆为子某,惟称二子为有子、曾子。论语凡二十篇,其中或因文字演变,或因错简,而有难讲之处。讲时有不能通者,取阙疑。读古人书,尤其读圣贤书,必须恭敬,遇有疑难者,可加小注,不可妄改。论语二十篇,各取首章第一句之二字或三字为题。(注:相关章句后本站附注《蕅益论语点睛》补注)
点击链接分段学习,仅做参考。
⊙ 李炳南雪庐老人简介⊙ 学而第一· 夫子之学,既是仁学;孝弟为仁之本· 巧言令色,鲜矣仁· 吾日三省吾身——忠信传习· 五种要道,方能治国·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人伦之学,时代有变迁,此学不能变· 学者言行貌好皆须学其庄重·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圣贤施教,以孝为本·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论孝:观其志,观其行· 礼之用,和为贵· 守信应以“义”为前提· 合乎礼节,才能远离耻辱· 好学之人当学颜子·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始能成德· 不患人不知我,但患我不能知人· 雪公讲义·学而篇提要 受业始终 名显道宏 时机不合 孝悌为行仁开源 行仁为达道之本⊙ 为政第二· 国家政治,本于道德· 三百篇诗的要义——思无邪·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 以礼事亲,就是孝道· 父母惟其疾之忧,即孝· 能养父母,这就是孝吗?· 孝在心,而不独在事也· 孔子赞美颜回不愚· 知人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 君子不器,下学而上达· 言行相符,即是君子· 君子修养,重在去其私心· 学习与思考应相互配合· 不能执两用中,则皆有害· 自心本有,是为真知· 孔子教子张求禄之道· 何所为之,则民服?· 如何使民对上恭敬尽忠?· 孝友是为政之本· 为人必须讲信用· 五伦十义,礼之根本· 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学儒必须敦伦尽分,始能希圣希贤· 礼乐之本在于仁· 林放请问礼的根本· 君子无所争处,与君子之争· 学礼以忠信为前提· 孔子言礼必有所据· 祭祀须真诚· 媚,便获罪于天
· 孔子赞周礼,依中道而行·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管仲骄矜失礼为器小· 乐是心之声,闻其乐而知其德· 孔子先王之道,为中华文化的根本·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皆失其本⊙ 里仁第四· 里仁为美,亲近仁者·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诚然能志于仁者,便无所憎恶之人· 君子不可须臾去仁· 因是自警而用力于仁· 观其过,即知其仁·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以义为处世准绳·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君子但知公义,小人但知私利·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见父母之过,怎样劝谏?·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德不孤,必有邻· 事君与交友的中庸之道⊙ 公冶长第五· 只论立身,不论遇境· 尊贤取友的榜样· 人在世间,有所取,必须有所予· 仁与佞不应混为一谈· 志道之深,不汲汲于荣禄· 仁者之勇亦合中道· 仁至重而至难者也· 知见愈多,则去道愈远· 求学宜精进,忌懈怠· 正大光明,坚强不屈之谓刚· 恕道,尚非大贤所及· 孔子性命之理无异于佛· 子路尚未实行,唯恐又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四种德行,皆是君子之道· 敬与误敬,失人与失己· 违制媚神,不重人事· 未智焉得仁,智在仁上 辨· 非言人人凡事再思即可· 邦无道则韬光养晦,此愚即是智· 不念旧恶,故希为人所怨· 直心是德,权变之直,微生高不知· 以匿怨而友为耻,三代之直道
· 子路忘物,颜子忘善,圣人忘己· 自讼其过,改之则无悔,心归于净· 勉人主忠信而好学⊙ 雍也第六· 说雍也子桑伯子,而论临民之道· 不迁怒不贰过是好学的成果· 孔子周济之道,取予之际各有所宜· 与仲弓泛论用人之道· 察回三月,其心皆不违仁· 三家不听鲁君之命,用人,不得民心· 伯牛有疾,子问之· 颜子之乐,唯孔子知之· 离下学而空谈上达,亦非君子儒· 举此二者,可见其人品行端正· 不自夸功,是为美德;无道之世,并以取容· 文质彬彬,具备人道,始能学作圣人· 人之生也直;求学由知之好之而乐之·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道体难以言说· 敬鬼神而远之,仁者先难而后获· 智者仁者乐水乐山,动静乐寿· 评齐论鲁,急功好利,究竟不如行仁· 学仁者虽亦可欺,然须难罔以非其道· 虽博学,而首须学礼,行之能合中道· 予所否者天厌之,先儒解,意见纷纭· 中道天下之大本,一切学术的根本· 博施济众与通达仁道,勿舍本务末⊙ 述而第七·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默而识之,全心在道而忘其我· 不修不讲不徙不改,圣人引以为忧· 儒学之总纲,孔子教人求学之方法· 自行束身修礼,而后可施教诲· 启不启,发不发,复不复,教亦多术· 吊丧的诚心与直心·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富贵不可求而得者也,当修德以得之· 子之所慎:斋、战、疾·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求仁即是敦行孝弟,得本然之性德· 不义富贵,但如浮云· 学易始于悔过,终于无过· 不知诗书礼,开口便俗· 好古人之道,疾速以求知之· 子不语:怪、力、乱、神· 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 吾无隐乎尔,圣人之学实无秘密·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有教无类,注重其求进之心·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谦德如此,所以能为至圣· 事事如祷,罹患重病,归于天命· 与其奢而不逊,宁俭则固⊙ 泰伯第八· 孔子称赞泰伯的道德,三以天下让· 恭慎勇直,以礼来节制,敦厚以崇礼· 不怕死只怕损道,仁的根本就是孝道· 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君子所贵之道· 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临大节而不可夺,士不可以不弘毅·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作官在治国安民,不在求禄· 好学而善道,求道行道要知时宜·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孔子总赞尧帝为君之辞·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 孔子赞美禹王的功德,对禹最感满意⊙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吾执御矣,为学当施博而守约· 孔子从众取其俭,虽违众而拜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深信天不丧斯文,以道自任· 以成道为圣,非以多能为圣· 空空如也即本性,叩而竭为妙用·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道极高深,传道有方· 子路不遵守礼制,想为孔子治丧· 存心淑世,为民造福,但不求售于人· 此四事不可轻视,更非卑事·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后生可畏·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匹夫不可夺志;不耻恶衣恶食· 此三达德,儒家必修之学· 学、道、立、权,大道四个境界⊙ 乡党第十· 孔子在乡党宗庙朝中言语礼节· 孔子奉召与参加迎宾的礼节· 孔子上朝及出使外国的礼容· 孔子衣服之类的礼节· 综记孔子饮食之节· 孔子与民同乐等状况· 孔子事君的礼节· 记孔子待友之道 等· 孔子居家作客以及处常处变之礼· 人事上出处进退都合时宜
⊙ 先进第十一· 先进的礼乐,不失仁本·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门四科教育· 颜子悟性,闵子骞孝行,南容三复白圭· 颜回之父颜路,只个流俗知见· 颜渊死,子哭之恸,门人厚葬之· 季路问事鬼神,未知生,焉知死·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升堂入室;过犹不及· 季氏富于周公,孔子深责冉求·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子张问善人之道· 退则进之,进则退之,因材施教· 子在,回何敢死· 弒父与君,亦不从也·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贼夫人之子· 孔子隐居在家,与弟子闲谈其志⊙ 颜渊第十二· 克己复礼为仁,总纲及条目 单被上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即仁 中根· 为难之事,不轻易说,即是仁· 内省不疚,君子不忧不惧· 子夏为司马牛解忧,死生有命· 不受不行谮愬,可谓明人,且有远见· 子贡问政,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君子文质彬彬,文质不能偏废· 有若言百姓足,即当谓之君足 年饥· 主忠信徙义即崇德,主观爱恶无定见即惑· 齐景公问政,人伦常道为治国根本· 孔子赞子路片言可折狱,无宿诺· 行之以忠,约之以礼,成人之美· 为政名言,政者正也;虽赏之不窃· 子为政焉用杀,君德如风,风行草偃· 何谓达,何谓闻;士不可不知· 何谓崇德、修慝、辨惑· 爱人者仁,知人者智,举直错诸枉· 君子交友之道⊙ 子路第十三· 为政之道,以身作则,举贤才·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改善政治实为发展农业的先决条件· 政治领袖以本身守正为重要· 卫公子荆处处知足,孔子赞其美德· 孔子提示先富民后教民 辨·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君之教令为政,臣之教令为事· 为政者应知难敬事,去骄纳谏· 讲求霸业,则不能成就王道· 合乎伦常之直是为有道之直 辩·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为仁之道· 行己有耻,士之根本;斗筲之人· 虽不合中道,狂狷者亦可取· 其德不恒之人,则常承受羞辱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悦道 悦即非悦;小人好悦 道即非道· 君子泰而不骄;刚毅木讷近仁· 敦伦尽分,便是读书明理之士·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宪问第十四· 邦无道谷耻;克伐怨欲不行 仁乎· 士不怀居,邦无道,危行言孙· 德者必有善言,仁者必有勇·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子产知人用人,慎重其事· 孔子评论子产、子西、管仲· 贫而无怨难;孔子用人法则·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不忘平生之言·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臧武仲以防要君,晋文公谲而不正· 管仲虽未殉节,孔子亦称其仁· 孔子以大公立论,再评管仲· 公叔文子谥为文;知人善任的重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事君之道,不欺君而犯颜谏之· 古之学者为己,成己成物方是真为人· 君子思不出其位;言过其行君子耻之·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子贡方人· 由逆亿而得的先觉;不由逆亿的先觉· 非敢为佞也疾固也;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以直报怨,正合中庸之道· 不怨天不尤人,学人事,达天命· 道之将行是天命,道之将废也是天命· 贤者辟世,辟地,辟色,辟言· 知其不可为而仍为之,晨门知圣· 孔子,天下无道,仍不作隐士· 高宗谅阴,三年不言· 君子当修己以敬,使民众皆安· 戏言原壤三事,戏行而非严责· 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卫灵公第十五· 治国以礼义为本,军旅为末·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修道方法,一以贯之,忠恕之道· 孔子以无为而治来赞美舜· 言忠信,行笃敬,夫然后行· 史鱼之直,蘧伯玉之称君子·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志士仁人· 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治国平天下的章法· 远虑近忧,好德好色,臧文仲窃位·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义以为质,君子的操行及言语· 君子求诸己;矜而不争;不以人废言· 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代直道
· 史之阙文,有马者借人乘 辩·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过而能改· 学也禄在其中矣,志在道,非求禄 辩· 知仁庄礼,善也;小知与大受· 行仁有利无害;当仁不让于师· 君子贞而不谅;有教无类;道不同· 辞达而已矣;然,固相师之道也⊙ 季氏第十六· 国家之忧,不在远人,而在萧墙之内· 天下有道无道礼乐征伐辩,明诛隐责· 三桓之子孙微矣,天道好还· 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益者三乐 损者三乐· 侍于君子有三愆· 君子有三戒:戒色、戒斗、戒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 君子有九思,明动作次第· 孔子勉人难为而能为· 齐景公无德,伯夷叔齐有志·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诸侯嫡妾称号不审,孔子正言其礼⊙ 阳货第十七·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性相近习相远,惟上知与下愚不移·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 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而不黑· 六言六蔽,仁智信直勇刚六事· 学诗可以兴观群怨,懂得事父事君之道· 周南召南正风,实为人伦教化之本· 赠礼物,鸣钟鼓,不是礼乐之本· 勿色厉内荏;乡原,德之贼也· 道听涂说,患得患失,德之弃· 古者民有三疾;巧言令色,鲜矣仁· 圣人恶紫、恶郑声、恶利口· 学道必须离言而求;孔子不见孺悲 辩· 三年之丧的期限由此确定不移· 小人闲居为不善;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修身之鉴:孔子子贡所憎恶的七种人· 女子小人难畜养;年四十而见恶焉⊙ 微子第十八· 殷有三仁:为仁而去,为仁而奴,为仁而死· 柳下惠:直道事人而不枉· 孔子志在行道,道不行故孔子行· 隐士楚狂接舆,孔子又一知己· 子路问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基五伦之道,藉仕以造福人群为职志· 逸民七人,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鲁哀公时,礼坏乐崩,乐人皆去· 君子不施其亲,无求备于一人;周有八士⊙ 子张第十九· 士人四种操行;执德弘,信道笃· 交友当如子夏,泛交当如子张· 君子不滞泥小道;温故而知新· 仁在其中矣;君子学以致其道· 君子有三变;使民事君,信为先· 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 君子之道 本末不二,终始如一 惟圣人耳· 仕而优则学;丧致乎哀而止· 子张 然而未仁;难与并为仁矣 辩· 孟庄子不改父政;如得其情哀矜勿喜· 以纣为鉴戒;君子有过能改· 文武之道,在人,学无常师· 叔孙武叔毁仲尼,多见其不知量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尧曰第二十· 二帝三王所以治也,故传以示后世·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知命、知礼、知言,成就君子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