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中华母亲节” 你知道吗?

2023-05-15 18:01浏览数:85 
文章附图

- 中华母亲节 -

从2004年开始,陆续有中国的学者提出要创建自己的“中华母亲节(Chinese mother's Day)

2006年11月13日,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提出设立中国人自己的母亲节,并提出孟母可作为中国母亲节的形象代表。

2023515

之所以以孟母为形象代表,是因为在众多中华贤母中,孟母五大优势俱全:

  1. 实有其人,不是传说人物、不是神话人物,而是历史人物。

  2. 贤母事迹翔实而且丰富。有的贤母只有一件事而且缺情节。西汉《韩诗外传》和大历史家刘向的《烈女传》就翔实记载了孟母仉氏在不同阶段教子的好几件事,形成颇具系统的教子思想和方法,可供人取法。

  3. 时间较早,历代留有遗迹供瞻仰。仉氏生孟子在公元前372年,至今已伴中华文明走过2000多年。唐以后历代有封赠祭祀,留下许多遗迹。孟母林、启圣寝殿、孟母三迁处、孟母三迁祠、孟母断机处碑等等可供中华儿女瞻仰追思。

  4. 家喻户晓,知名度高,影响大。刘向记孟母教子五件事中,“孟母三迁”、“断织喻学”二事流传最广远,南宋《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中华儿女耳熟能详。

  5. 教子成效大。孟轲成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他的第一个老师就是孟母。孟母教子懿范千秋。

同年12月,中国民协节徽文化委员会、邹城市委市政府、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石家庄市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等4家“母亲节”核心发起单位正式成立“中华母亲节促进会”,确定将农历的四月初二,也就是孟母生孟子这一天定为中华母亲节,并决定在首届中华母亲节到来之际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

2007年12月13日,母亲节促进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举行。会上发出了《创建中华母亲节》倡议书,全文如下:

天下谁人无母亲?天下谁人不受母爱?天下谁人不爱母?母爱,爱母,是人之天性,是爱心的起点和基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初始源泉。

设计好中华母亲节,让天下父母心有一个得以彰显、被用心体认的节日,让天下子女心有一个受到唤醒、精致表达的节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这对于承传中华美德,加强未成年人的教育,对于提高人母的素质、对于家庭的和谐、对于培育全社会的爱心和全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都是很好的平台。

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有着历代相传的孟子生日纪念,而且在明万历本《三迁志》等文献中有相应的依据。孟子的生日为周历四月初二。以这个日子为中华母亲节是较合适的。为推进中华母亲节的确立和发展,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和社会工作者自愿组成“母亲节促进会”,并依法开展工作。

中华母亲节也有自己的“母亲花”——萱草花。

2023515

萱草花,又叫忘忧草。它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肉质,叶狭长,细长的枝顶端开出桔红或桔黄色的花,十分艳丽,非常适合供人观赏,它的花蕾叫金针,所以也叫金针蕾。

在母亲节,子女为母亲送上一株忘忧草,祝福母亲远离烦恼和忧愁,身心愉悦,健康长寿。

- 中华母亲节的溯源 -

虽然“中华母亲节”是一个晚近才被提出的概念,但中国一直都纪念母亲的传统。

若从源头追溯,“中华母亲节”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人类始祖”女娲。农历三月十八日,中国老百姓都会去女娲庙烧香拜祭。至今在中国山西、山西、河北、甘肃等地民间仍有拜祭女娲的传统。

2023515

另一个母亲节的传统据称是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

根据《佛说盂兰盆经》,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以“天眼通”看到死去的母亲在饿鬼道受饥饿折磨,处在一个倒悬的空间,瘦的皮包骨头。于是他立即以钵盛饭,借神通力量送给母亲吃。但其母抓饭,刚送到嘴边就化成火炭,不能食用。


目连大哭,向佛祖请教。佛祖告诉目连,凭他一人之力不能奈何,得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才能超度母亲使其解脱。佛祖让目连在七月十五自恣日这天,设盂兰盆,备百味饮食供养四方僧众。最终,目连的母亲得以超度。

因此佛教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提倡孝道。由此形成了汉传佛寺一年一度的盂兰盆会或盂兰盆节。佛家信众有在夏历七月十五这天,祭祀已经死亡的祖先和抚慰孝敬在即还在生的母亲的习惯。

发展到宋朝,盂兰盆节的重点开始转变为以素食祭祀祖先和拜扫新坟等,由孝亲节变为鬼节。



套用民族与民族主义史学的观点,“中华母亲节”的设立,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发明传统”的过程,但这种“发明”却有积极的意义。

“中华母亲节”这种被发明的传统,实际上也是传统文化不断发展、不断演化的必然结果。它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持续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包容性的体现,毕竟传统是在不断地被发明,不断地吸收和重塑中,才能够发扬光大。

设立“中华母亲节”是“洋节”越来越强、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弱的背景下提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亟需重振,中华的优秀传统必须重新发扬光大。


联系我们

微信图片_20211110164156.png

服务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