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根据2013年卫生部门调查,我国现有1亿多精神障碍患者,其中重度精神病人大约有1600万人,而超过72%的患者并不知晓自己处于抑郁、焦虑等各类精神障碍中。在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记者就精神类疾病的防治采访了浙江台州路桥医院陈文泽副院长。 陈院长指出,精神疾病的危害要大于躯体疾病。精神疾病的症状复杂多样,患者通常面临的理解困难、沟通障碍等问题会导致他们的行为出现异常,这使得患者会出现许多社会适应不良行为,包括对自己、他人乃至社会公众产生严重的躯体威胁。201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确定为“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是值得称赞的,体现了国家卫计委在政策引导上兼顾个体和社会的整体观,对精神疾病的防治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包括患者在内的多数人,对精神或心理卫生科诊疗存在偏见和误区,认为是见不得人的事。对此,陈院长建议各级政府应重视精神卫生工作的实质性,加强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精神卫生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当公众对精神卫生不再忌讳,最终受益的一定是公众。 患者自身也应该转变思想,科学看待精神疾病,不要因为担心可能存在的舆论压力而不愿就诊和治疗。有些轻性精神疾病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但是重性精神疾病无法自我调节。如果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就要及时就医。精神病性症状指的是幻觉和妄想症状,譬如出现诸如不顾现实地怀疑有人议论自己;没有依据地担心被人跟踪或担心被杀等症状。轻性精神疾病在自我调节解决不了问题时也应该及时就医。 从陈院长的临床经验来看,50%的患者伴有诸如心悸、失眠、肢体发麻、慢性疼痛、肠胃不适、容易疲倦等躯体症状。带有躯体症状的精神疾病患者往往一开始在内科等科室治疗很长时间却没有明显的效果,这样不仅延误了病情,而且增加了就诊成本。在治疗层面,伴有躯体症状的精神疾病者的治疗要以治疗心理障碍为主,不能片面地追求对症治疗。因此,陈院长建议如果有难以解释的躯体症状,应该尽早前往综合性医院的心理科进行诊断和治疗。(叶晓洁) 精神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多
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为大学生做心理咨询 “没有精神障碍并不代表精神完全健康,事实上,一个人一生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精神卫生问题,最普通的例子如自卑,最极端的例子如自杀。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但是,出现精神卫生问题不一定等于有精神疾病。”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宝继英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因精神障碍导致的精神疾病发生率在逐年增多,我区残疾人群占人口总数的6.39%,而精神残疾占到8.9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因精神障碍导致的精神疾病发生率在逐年增多,我区残疾人群占人口总数的6.39%,而精神残疾占到8.92%。 宝继英提醒,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很多人都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所以寻求心理咨询是非常必要的。目前,由于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和宣传不够,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为严重,致使一些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产生了强烈的病耻感。一些患者和家属即便具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多数人也宁可自己忍受痛苦也不愿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结果延误了治疗。 据了解,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物质使用障碍、进食障碍、心身疾病精神发育迟滞和应激反应障碍等。还有一些称为不良心理行为问题,主要有自杀、酗酒、吸毒、适应障碍和儿童少年期行为问题。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需重视 首府某校高一女孩小慧(化名)不服从学校的规定,也不愿意与新同学交往,只与过去学校的同学联系,也不愿去上学。心理医生分析,小慧已进入青春期,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她用自己的价值观评判周围的人或事物,表现出思想上“成熟独立”而“行为幼稚”的两面性,这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协助。 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中心主任孙雅告诉记者,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以该中心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门诊为例,2003年成立之初,几乎没有患者来咨询,近几年,门诊经常有前来咨询和治疗的儿童和青少年。 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包括抑郁、焦虑等,发病率高达10%~30%。孙雅告诉记者,儿童心理问题增加,原因比较复杂,主要与社会急剧发展、人的适应能力不稳定有关。 大学生常见6类心理问题 近几年,大学生的精神卫生问题也在大幅度上升。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专门研究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专家黄永清曾经接诊过一名大三女生。这个女生说,自己已经大三了还没有谈过一个男朋友,而同宿舍的其他姐妹都有了男朋友。同时,她又担心自己毕业课程不能及格。这些困扰导致她不能很好地融入学习生活,因而经常烦躁不安。经过了解,这名女生的父母经常吵架,她觉得没有安全感。在学校里,总认为同学们看不起她,有一些想法也不敢和同学交流,对所有的事情都很敏感。经过心理专家多次的开导治疗,她最终克服了这些困扰。 黄永清说,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一是太过于“自我中心”。当前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相对优越,习惯于“一个人生活”,所以大学生当中有约半数的学生认为与同寝室的室友相处不融洽,自己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受到同寝室同学的影响。二是受人际交往困扰。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大约20%的同学被人际交往问题困扰,他们不懂也不敢去主动与别人交流。三是莫名的焦躁。部分同学对未来没有信心,而且近半数的同学对于自己未来就业前景表示担忧。四是不懂得如何排解自己的坏情绪。在调查中,当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有的同学选择逃避,采取的措施无非是听听歌、逛逛街,很少有同学选择主动向他人倾诉或寻求帮助。五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同学羡慕,父母夸奖,亲友庆贺。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失去了高中时候那种紧张感和奋斗的精神。认为自己在高中就已经很好了,大学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变得盲目自满。六是失望感与失宠感。在中学的时候听老师和学姐学长介绍大学是多么美好,从而把大学理想化,但是进入大学之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产生失望感。 老年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今年70多岁的李奶奶最近总是失眠健忘,也吃不下东西。看到身边的老人生病住院或是离世,她就认为自己的时日也不多了,因此终日忧心忡忡。后被子女发现,送到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接受综合治疗。 据从事老年心理问题治疗专家王瑞琴介绍,进入老年后,生理机能逐渐出现变化,机体细胞、组织、器官形态衰老,功能衰退,对环境适应减弱。此时,如果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像李奶奶这样的老年心理疾病在接诊的老年患者中非常普遍,约占门诊量的60%~70%。她指出,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精神易兴奋和易疲劳,情绪不稳,性格改变,悲观自卑,适应不良,敏感多疑和离退休后适应不良等。老年是社会角色急剧变化的时期,不少人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难以维持心理平衡,出现焦虑、抑郁、怀旧、行为消极,甚至自杀等。在青年时期就敏感、怀疑的人,到老年时会更加敏感多疑,别人说句话会反复考虑其含义,略有不适则怀疑得了癌症等。他们常因些小事而与人争吵不休,或对别人耿耿于怀,还有的不信任他人,结果变得孤独离群。 此外,有些老人在子女成家立业独立生活之后,由于适应不良出现“老年期空巢综合征”,这也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理危机。 王瑞琴指出,想的开,是治疗烦恼人生的一剂大补药。不管遇到什么坎坷、曲折,都要乐观面对,不要情绪阴郁低沉。只有态度积极,情绪正常,才能想出办法把问题处理好,走出困境。(来源:正北方网-北方新报) 精神病患者渴望回归正常生活 ![]() 图中左上角为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贾竑晓接受患者咨询,右上角为精神卫生日图标,图中下半部分为贾竑晓查房 中新网健康频道在走访北京安定医院时,见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李辉(化名),他在北京安定医院住院已经十多年了,由于病情反复出院希望渺茫。在病情稳定的时候,他和普通人无异,会趁医生查房时谈论他的家人、朋友,热爱与人交流,最期待家人的陪伴。但他的家人每年只会象征性地来医院看望两到三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贾竑晓告诉中新网健康频道,“李辉出院后病情反复发作,又是公费医疗,他的家属不太愿意让他出院,这种情况在医院比较普遍。一些病人家属希望通过将患者放置在医院减少麻烦。有的病人住院长达四五十年,基本上就是入院以后一直住到去世。” 社会上许多人对精神病患者存在偏见,“精神病患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危险,像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情完全控制以后,和正常人是一模一样的。即使在病情没有控制好的情况下,多是思维、情感、行为比较混乱,伤人的比例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由于恶性事件容易被报道,片面加重了人们对精神分裂症危险性的认识,”贾竑晓介绍,“其实,精神病患者也是一个需要关爱和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关心和安慰,盼望家人的陪伴,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专家:应该探索政府、社区、家庭联防联治康复体系 目前,据国家卫生部最新数据报告显示:我国重型精神障碍患病率是1.04%,其他精神疾病,像抑郁症、焦虑症等的患病率是14.16%。而在世界范围内,每40秒就有一人因精神心理疾病死于自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由于资源严重不足,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半数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和四分之三的滥用酒精导致精神障碍者无法获得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贾竑晓提到,在国外,对于精神病患者更主张在社区、家庭进行康复治疗。我国的情况是,社区康复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而部分家属在公费医疗的政策下,更愿意把反复发作的病人放到医院。贾竑晓建议道,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环境,解决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应该建立政府、社区、家庭联防联治的模式。 据介绍,我国这几年不断发展精神卫生事业,医院病床不足的状况这几年逐步得到解决,但是对于个别三甲医院,病床不足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全国各地的病人都希望到中心城市的三甲医院接受治疗。特别是国家施行精神疾病公费医疗的覆盖面之后,部分家属为了减轻负担,把本身该住院、不该住院的病人都送到了医院,使得医疗资源更显紧张。(中新网健康频道) 上一篇: 丹江口市心理学会概况
|